来自西施故乡,却成了“海上花木兰”!她是我国首位远洋公务船女船长
来自西施故乡,却成了“海上花木兰”!她是我国首位远洋公务船女船长
来自西施故乡,却成了“海上花木兰”!她是我国首位远洋公务船女船长
浙江诸暨(zhūjì)姑娘詹春珮(pèi)从小生活在浦阳江畔。儿时的她,并不知道家门口的这条“小河”,终将汇入钱塘江,奔流入海。
就像她也从未预料,多年以后的自己也将“奔流入海”——作为(zuòwéi)我国首艘五千吨级大型巡航救助(jiùzhù)执法船“海巡01”的轮船长,守东海、巡南海、越赤道,航迹年均可绕地球一圈。这位(zhèwèi)90后“海上花木兰”也成为我国首位远洋公务船女船长,先后参与过马航MH370客机失联搜寻、“桑吉”轮燃爆应急处置等20多起海上重大救助任务(rènwù),并于今年(jīnnián)4月被评为(píngwèi)全国先进工作者。
勇气:女孩“出征”,没有什么不(bù)可以
诸暨是西施故里,更是名副其实的“将军县”。 詹春珮说,她的堂哥堂姐中,有人做(zuò)警察,也(yě)有人当海军(hǎijūn)。潜移默化地,街坊邻里都觉得,即便是女孩(nǚhái),顶着风浪冲锋陷阵(chōngfēngxiànzhèn),也并没有“舍不得”。兴许就是在这样的氛围影响下,高中时,她隐隐感觉有一股热血在心头涌动,“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”。
她报考了上海海事大学航海技术(hánghǎijìshù)专业。大四时,全班第一次来到“海巡01号”参观,东海海巡执法总队副总队长、“海巡01”轮首位船长姜龙就一下记住了这个果敢(guǒgǎn)的姑娘。“我问有没有人想乘坐救生艇下水感受一下(gǎnshòuyīxià),近百名(jìnbǎimíng)学员里,只有她一个人举起了手。”
2013年(nián),詹春珮大学毕业后,进入上海海事局。姜龙也成了她的带教师父。事实很快证明了姜龙的眼光——2014年3月8日,马航MH370客机失联,“海巡01”轮(lún)作为(zuòwéi)中方舰队指挥船疾驰南印度洋。初出茅庐的詹春珮主动请缨。在历时216天2万余海里的搜救过程中,“海巡01”轮打捞搜寻和排除(páichú)疑似漂浮物百余件。作为当时唯一的女见习三副,每天坚持完成8小时航行班(bān)任务(rènwù)。
“限制女性的(de)(de)不是航海(hánghǎi),是观念。”詹春(zhānchūn)珮常说,不试试,怎么知道自己(zìjǐ)行不行。她笑言,师父姜龙是“海上(hǎishàng)圣体”,天生从不晕(yūn)船。自己不行,和绝大部分普通人一样,只能靠“硬扛”,连着晕啊吐啊一个多月,每天吐近10次,才渐渐(jiànjiàn)适应了海上生活,。从见习三副到三副、二副、大副、再到船长,经历一次次培训和考试,10年,几乎是一名航海“小白”成长为(wèi)一船之长的最短年限。詹春珮做到了。2025年,她获得了国际海事组织性别(xìngbié)平等表扬信,也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女性。但是,她并(bìng)不太愿意别人在(zài)“船长”前面加个“女”字。詹春珮说,有人觉得,女性天生不够果断(guǒduàn),甚至传统观念中认为,女性上船不够“吉利”,如今,作为中国航海院校校外辅导员和巾帼导师,她呼吁航运公司关注航海类专业女大学生的从业优势和需求,为她们打开通往海洋的大门。在她的努力下,先后有10余名水上专业毕业的女性来到“海巡01”轮实习。
静气:0.2海里内消灭(xiāomiè)险情
很长一段时间内,詹春珮的电脑上贴着两(liǎng)字字:静气。“遇到事情多、事情复杂(fùzá)的时候,越是不能慌。”
2018年1月6日,满载11万吨(wàndūn)凝析油的“桑吉”轮在东海(dōnghǎi)发生碰撞后燃爆(ránbào)。在海上运输中发生凝析油泄漏燃爆属于世界首次,事发点79海里外就是(jiùshì)我国的东海油气田。休假中的詹春珮接到指令,立刻起航赶赴事发水域。现场火光冲天,作为二副,詹春珮在船长的指导下火线穿行、抵近难船,协调中日韩应急处置(chǔzhì)力量,指挥38个救助单元开展救援工作,为登上遇险船舶搜寻(sōuxún)失联船员和船舶“黑匣子(hēixiázi)”创造了条件。
“那船就在(zài)(zài)你旁边,为了灭火,最近的时候可能只有(zhǐyǒu)400米,就像一个不定时炸弹。有可能你操纵不好的话,它就会在风和浪的作用下,把这条船直接压过去……可以说整船人(rén)的性命都交付在她手里。那时候我就感叹,她能如此沉稳,非常厉害。”作为多年同窗好友和团队“战友”、东海海巡执法总队巡航管理科(guǎnlǐkē)副科长王富超回忆,言语中充满敬佩(jìngpèi)。历经117天,“桑吉”轮燃爆(ránbào)事故被稳妥处置,打破了西方专家对东海将发生前所未有生态灾难的建模(jiànmó)预测,展现出中国的大国担当和水上治理力。
锐气:创新工作室(gōngzuòshì)写就“中国方案”
如今,“海巡01”承担着多重责任,用詹春珮(pèi)的话说,“110”“120”“119”的活,都(dōu)干一点。作为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,她带领团队聚焦远海监管与海上搜救技术瓶颈,取得多项突破性(tūpòxìng)成果,显著提升我国海上应急(yìngjí)响应能力。
在搜救技术(jìshù)领域,团队首创基于AMRD和北斗通信技术的海上落水人员漂流标,通过精准模拟落水者漂流轨迹,结合实时水文气象(shuǐwénqìxiàng)数据动态定位目标,将(jiāng)远海搜救成功率提升至新高度。
针对航行安全痛点,团队牵头制定了海上风电场、海洋(hǎiyáng)牧场等新型设施周边水域的智能预警技术规范,研发的渔网自动语音播报系统(xìtǒng),通过自动识别渔船位置并向商船发送多语种避碰警示,为防范商渔船碰撞提供“中国方案”,成果(chéngguǒ)已在长三角水域试点(shìdiǎn)推广。
在医疗(yīliáo)救援(jiùyuán)体系构建中,工作室联合同济医院打造“海陆一(yī)体化创伤急救体系”,通过无人机协同(xiétóng)搜寻与远程医疗系统融合,实现海上伤病员实时诊断与急救指导,打通救援“最后一海里”,为群众水上安全应急救助铺设“快车道”。
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不久前举行的(de)一场新闻发布会上,詹春(zhānchūn)珮讲起这样一个故事(gùshì)——当时(dāngshí),她刚刚任职三副,11月底的一天,一条渔船扣翻。第一轮探测下来,没有发现任何生命迹象,这时候距离船舶失事20小时。但是,在准备撤出的时候,她放心不下,便决定带领团队再试一试。水手长带着简陋的设备,继续跳上船底(chuándǐ),前后敲击核查,从船头到船尾,通过大声敲击、呼喊(hūhǎn),唤醒了舱内唯一一名(yīmíng)幸存者(xìngcúnzhě)。上海救助局潜水员立刻下水探摸,最终救出了这名幸存者。此时,他已经在黑暗的海水里被困(bèikùn)了整整36个小时,而没多久之后,这条船就彻底沉没了。
“一丝希望、百倍努力,在这样一次(yīcì)行动(xíngdòng)中,让我(wǒ)切实看到(kàndào)了坚守的力量,我们多做一次努力,可能就多挽救一条生命,甚至一个家庭。这种对于生命的敬畏和责任的坚守,支撑我更好地工作。”詹春珮说。
来源:新民晚报(xīnmínwǎnbào) 作者:陆梓华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